俞逸晨:在鄉村的泥土中深耕
社會公益是大學基金會實踐其公益組織屬性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學基金會連接大學和社會的重要渠道。長期以來,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下簡稱“清華基金會”)匯聚社會愛心捐贈,支持清華大學充分發揮人才和智力優勢,投身教育扶貧、學生支教、醫療救助、留守兒童關愛、鄉村振興等社會公益事業。
2013年,清華大學啟動定點幫扶云南省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工作。專門成立定點扶貧工作辦公室,牽頭協調工作落實。繼續教育學院、黨委組織部、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團委以及建筑學院、清華控股、第一附屬醫院等10多家單位直接參與,扎實開展教育、醫療、人才智力、產業、黨建、消費等多個重點領域的扶貧項目。適逢第7個國家扶貧日,清華基金會推出“扶貧‘智’遠”系列人物特寫,多維度展現清華助推脫貧攻堅、服務國家發展的使命擔當。
俞逸晨,清華大學2015級本科生,現任南澗縣西山村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本文為俞逸晨所作的當地脫貧攻堅的現狀回顧及參加駐村扶貧工作的心得體會。
時間就像一支芝諾的箭,離弦后看似時時刻刻沒有變化,但實際上匆匆而過,永不停歇地向前飛去。轉眼間,在西山村的泥土大地中深耕將逾一年,回憶起駐村工作以來的點點滴滴不免思緒萬千。能參與到南澗的脫貧攻堅工作中,雖步履艱辛但深感三生有幸,這將是我人生中最愉快、最難忘的一段經歷,也是最寶貴、最值得珍藏的一段時光。
從接到學校選派的通知到實際踏上南澗的大地,不過短短兩周而已。彼時手頭上的工作已令我應接不暇,來不及提前充分了解南澗縣情和西山村貌,就一路風程仆仆地趕到村里,從工作中著手了解情況。
自2015年起,清華大學開始向西山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在王風瀟老師和沈正波老師兩任優秀前輩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下,西山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扎實穩步推進,村集體于2018年整體出列。當駐村第一書記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交到我手里時,西山村120戶479人還剩余13戶39人沒有脫貧。在幫助這13戶建檔戶摘帽之外,還需要重點關注“兩類戶”不返貧致貧,建立健全穩定的脫貧長效機制,鞏固好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走好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打好收官之戰,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鄉村振興。
雖然下村之前做足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重巒疊嶂的群山還是讓我開了眼界,第一次下村坐車走蜿蜒崎嶇的山路到母子墾李家社,下車時已經吐得七葷八素;到群眾家里做危房改造勸導工作時,因不通南澗方言,鎮村干部和村民交流的內容還需一個“翻譯”幫我解說;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家每戶的情況都還不是很清楚,很難精準地幫他們找到措施。
盡管工作上出師不利,遇見了諸多困難,但很快,脫貧攻堅動態管理和州檢省檢這些大活計幫助我在實際工作中摸清了西山村和貧困戶真實情況:首先是走訪全村所有貧困戶,了解貧困戶收入和家庭生活情況;再次根據程序要求召開村民代表會,聽取群眾意見,將符合脫貧標準的貧困戶認定退出;回到村委會后,又根據調查詢問來的結果錄入大數據系統、準備紙質的村檔戶檔……每一項具體的工作都讓我深入了解了脫貧攻堅中“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問題。
魏徵曾說:“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就這樣深耕于一系列實際的任務中,我初步摸清了“癥結點”,找準了“著力點”。通過持續深入地溝通,村里老少爺們也逐漸地認識了我這個年輕娃娃,遇到問題也愿意向我反映。為“兩類戶”落實產業提升到戶項目的補助時,我去到每家每戶說明政策,引導他們發展產業,驗收時再一次到每家每戶收集材料,補助打到卡上時又遍訪告訴他們這個消息,讓他們放心。通過這些實事、小事的一件件落實,逐步贏得了群眾支持,打開了工作局面。
脫貧攻堅路上多少艱辛困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令我動容的是,在南澗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清華大學的親情幫扶下,在舉全縣之力、所有干部職工同舟共濟的努力之下,打好了脫貧攻堅的收官之戰,在國家普檢中高質量的通過了考核。
一年來,我看到南澗縣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勇氣和舍我其誰擔當作為的拼勁向貧困發起總攻。對標中央目標任務與“兩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南澗出臺產業、就業、金融、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認真貫徹落實縣委政府“1248”“兩子兩基兩關鍵兩提升”“11336”的脫貧攻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全面推進 “五個一批”工程,通過精準施策、精準幫扶,攻克一個又一個貧困堡壘,成功實現提前一年脫貧摘帽。2020年又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國家普檢前完成收官戰各項任務,高質量地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我看到清華大學用真心動真情使真力,面向南澗扎實開展了教育、醫療、智力、產業、黨建等多個重點扶貧項目,幫扶南澗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清華大學提前半年完成定點扶貧責任書的六項指標,從投入和引入無償幫扶資金,到培訓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再到幫助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等工作,無一不體現著清華大學依托智庫和資源的優勢,幫助南澗從根子上擺脫貧困,助力彝鄉圓夢小康,啟航鄉村振興。
我看到南澗縣廣大黨員干部盡銳出戰、攻堅克難??h里五鎮三鄉81個村社區居委會干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和廣大結對幫扶干部奮戰在基層一線。在田野、在村莊、在每一位建檔戶的家中,到處可見扶貧干部忙碌的身影。他們用腳步丈量土地,用初心扛起責任。扶貧干部們采取“5+2、白加黑”的工作方式,將周六作為奉獻日,專門用于從事脫貧攻堅工作。有“掛包幫、轉走訪”任務的干部,每月不低于兩次到掛鉤戶家開展“回看研判、鞏固提升”,確保掛鉤幫扶工作落在實處。
我看到脫貧攻堅讓南澗的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山村是南澗縣里極少數全部自然村都能通硬化路的村,原先哪些坑坑洼洼的爛泥路都一一硬化;原先家家戶戶需要挑水吃,現在干凈澄澈的水直接供到家里;原先為孩子上學而發愁的家庭,現在孩子可以到窗明幾凈的西山小學上課,在清華控股捐建的操場上盡情玩耍;村民看病可以到村衛生室縣醫院,看病費用可以“一站式”報銷;每家每戶也都搬進了安全穩固的住房;喂豬、養雞、種烤煙玉米、葡萄小棗……一個個村落生機勃發,處處可見村民們舒心的笑容。
回顧這近一年駐村工作的日日夜夜,我有過為建檔戶解決實際困難的激動和欣喜,也有工作中遇到困難的徘徊和沮喪,但不管怎樣,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信念支撐著我,在鄉村的泥土中深耕,從無字句處讀書,為村民辦實事,是一件幸福且值得的事。
展望可以預見的未來,脫貧攻堅工作將暫告一段落,無縫銜接的即是鄉村振興。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也已落戶南澗,積極響應州委州政府、縣委縣政府的要求,通過站點建設、公益志愿、文創設計、產業服務、學術活動、田野調查這六大板塊的工作,扎根于美麗山野,筑夢鄉村振興,為南澗縣提供多方面的服務。
我自豪于能夠參與到脫貧攻堅這一偉大的事業當中,也感謝我在南澗所遇到的每一個人。南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會成為我記憶中最美麗的風景。我身上已深深打上了南澗人民淳樸厚道、剛毅堅韌的烙印。一年南澗人,終生南澗情。在今后的歲月里,我將把南澗作為第二故鄉,作為我的精神家園,永遠銘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