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在教與學中與學生一同成長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大學最珍惜的風尚。清華歷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集中資源加大支持力度,促使更多人才脫穎而出,讓清華成為國際學術大師薈萃、各國優秀學子向往的學術殿堂。
清華大學于1997年設立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旨在建設一支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兼備,具有良好師德的青年教師隊伍。1996年4月28日,永新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光彪先生捐贈設立“曹光彪高科技發展基金”,一部分用于支持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獲獎教師。
馬靜,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本科與研究生就讀于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14年起逐步承擔材料學院研究生專業基礎課《材料學基礎》的教學工作,課程獲“清華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稱號,馬靜老師獲“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
教書育人,不忘教師初心
“于我而言,選擇做一名教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職業的根本目標——教書育人。”2013年,馬靜老師博士后工作結束,從瑞典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教。秉承著學校 “三位一體”教育理念,她積極投身到了教育教學工作中。
馬靜老師認為,“教學”本質上是“教”與“學”兩個過程,將這兩個過程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教學的目標。從走上講臺的第一天起,她就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學生想學、會學,從課程學習中有所收獲?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她注重“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既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需求,也從教師的角度去考慮學生需要建立怎樣的知識體系和學習能力。
教學結合,大膽改革課程
2014年起,馬靜老師逐步接手了材料學院研究生專業基礎課《材料學基礎》。在教學實踐中,她和其他同事發現,盡管同學們在本科階段都學習過一些材料學課程,然而由于專業細分、學科交叉的特點,學生有時雖然記住了很多知識點,卻缺乏對于學科核心主線和共性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她就將這門課程的目標設定為在本科教學的基礎上提綱挈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這樣既不會給學生帶來“重復學習”的感覺,又能為研究生今后從事材料研究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為達成這一目標,在課程設計中,她們大膽采用了全新的課程組織形式,從材料學最基本的對稱性關系出發——這是國內材料學專業課程中很少采用的方式。通過這樣的課程組織形式,同學們對材料學領域的核心問題有了更好的認識:例如,“結構與性能的關聯”這一問題不是一事一議的,而具有內在核心規律,材料研究具有普適的分析方法和共性問題。而從對稱性出發,將材料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建立起各種性能之間的關聯性,也有助于使學生構建更宏觀和全面的視角審視研究對象。
為了能夠學以致用,課程設計堅持“基礎性與前沿性”、“普適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思路,緊跟材料學科的新發展、新成果,分析這些科研成果背后的基本道理。同時結合應用示例、研究案例展示如何利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課程設計獲得了同學們的廣泛好評。
滿懷希望,與學生一同成長
馬靜老師說:“‘教’與‘學’這兩個過程的相互促進也不斷激勵著我成長。”同學們對于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反饋,促使她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而新的課程設計方案又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材料學科的核心共性問題和分析研究方法。教與學的過程也給予了她不少科研啟發:作為老師,她對于學科新發展、新成果的跟蹤講解,也幫助她在研究工作中拓寬思路緊跟學科前沿。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生培養,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書育人的內涵和教學相長的重要性。“未來,我仍將滿懷熱情地投身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與學中與學生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