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國·清華印象”國際暑期項目:了解世界的中國和中國的世界
“能有機會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伙伴一起了解當代中國和清華真是太棒了!我非常喜歡今天游覽過的荷塘和藝術博物館,能夠看到保存完好的刺繡作品和用于制作古老家具的工藝,真是令人驚嘆!”來自哈佛大學的學生師卓(Jowa Shi)激動地說道。
這是師卓參加2019清華大學“感知中國·清華印象”國際暑期項目的第一天時的感慨,像她一樣獲益匪淺的國際學生共有188名。她們從世界各地來到清華,成為這個夏天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校園體驗:清華初印象
7月12日,2019清華大學國際暑期學?!案兄袊で迦A印象”項目開幕式在主樓后廳舉行。這是清華大學首個校級國際暑期項目,也是清華大學實施全球戰略、布局新百年“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重要舉措之一。
項目通過建立學分認證制度,作為交換學習的一種形式向清華大學海外伙伴高校學生開放。今年共招收了188名具有領導力的青年學生,來自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44個國家的88所大學。
來自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的李希(Araceli Rodriguez)回憶道,當得知自己能夠參加清華的感知中國暑期項目時非常激動。來自斯坦福大學的林鐘汎(Jong-Beom Lim)也表示,“想要親身感受一直吸引著他的中國文化,更重要的是,想要感受中國學生的大學生活是怎樣的?!?/span>
在為期兩周的課程和活動中,學生們充分感受了中國高水平大學的學習氛圍和生活環境,領略了清華大學以及其他海內外高校教授的大師風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進行學術和文化交流、結下真摯友誼。
精心籌備的書法、京劇和剪紙等文化課程,更讓國際學生們近距離地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豐富魅力,體會中華文明的獨特韻味。來自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的教師帶領同學們初步了解了中國書法的特點和歷史,從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到“指實掌虛”的動作要領,聽了老師的講解,同學們紛紛躍躍欲試,拿起毛筆開始了書法初體驗。
參加書法課的瑞士蘇黎世大學學生火有(Karl Bulut)說,他一直對書法藝術充滿興趣,雖然這是他的第一次嘗試,但已經充分體會到了練習書法的趣味,感受到了書法是書寫者自我表達的過程。
浸潤在清華園中,不少國際學生流露出對這所中國高等學府的心動,“感知中國·清華印象”暑期項目中有志于在清華深造的學生參加并聆聽了清華大學國際研究生項目說明會。同學們紛紛表示,這次說明會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使得他們對清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期待未來有機會能成為清華的一員。
實地調研:中國新感知
2019“感知中國·清華印象”項目分設 “創意城市”“產業前沿”“城鎮化”、“國際關系”“環境”“建筑”“性別研究”七個主題,均由清華大學相關領域的專家教授領銜制定課程和研究方案。學生將通過多種多樣的課程形式近距離地體驗中國、探索中國、研究中國,更透徹地了解中國在世界的角色和定位,幫助同學們認清自身在其中可以發揮的潛力和能力。
7月16日至18日,“感知中國?清華印象”暑期項目的七個方向小組分赴前門、盧溝橋、中關村等地,探索歷史和當下的北京城,調研前沿企業的創新力量,全面感受中國獨有的生命力。
踏過歲月斑駁的宮門,拂過重重寂寞朱墻,“建筑”組導師將蘊藏在磚瓦木石、飛檐闌檻中的百年歷史娓娓道來,從建筑的視角解讀,在同學們心中重塑了一個鮮活的紫禁城;“城鎮化”組將北京規劃展覽館作為探索中國的第一站,試圖體驗老北京的前世今生;“產業前沿”組參觀了中關村創客小鎮和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感受中國創新創業的風潮和科技發展的飛躍;“國際關系”組以“了解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系”為研究主題,先后來到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聆聽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故事。
7月19日至20日,“感知中國·清華印象”暑期項目的七個方向小組再次分赴孔廟、官廳、北溝村等地進行調研,在感受中國悠久厚重的歷史文明同時也深入探索當下中國社會發展趨勢與變化。
感知中國,是行程的主要目的,各組同學也在探索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國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項目結營儀式上,七個小組依次匯報了兩周以來的學習成果,表達了兩周以來對項目和各自所在方向發展前景的思考。
“建筑”組結合數天實際探訪中的觀摩體會,深入研究了中國建筑直觀風格下的文化與美學之源流?!皠撘獬鞘小苯M在感受北京厚重歷史積淀與當代藝術魅力的同時,提出了如何真正融入中國社會、與當地人進行深層交流的問題?!碍h境”組的同學聚焦電子廢物的處理問題?!靶詣e研究”組介紹了中國婦女過去與當下的就業概況,最后也涉及到了目前中國社會女性的政治參與度?!爱a業前沿”組的演講緊密結合組員在項目期間生活,學習和參訪的親身體驗,從五個中國經濟及科技方向出發,內容涵蓋中國航空、5G、快遞、面部識別和健康大數據領域?!皣H關系”組將研究主題聚焦于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日漸高漲的影響力,以及中國與歐亞國家的交往和關系?!俺擎偦苯M的同學從城市化的六個方面進行了實地考察和采訪,結合文獻、數據與案例分析,就城鎮化的問題與對策進行了探討。
學術交流:全球大格局
中國悠久而古老的歷史文明讓同學們贊嘆,而扎根于歷史之余面向世界的態度更令他們感受到了中國不斷發展進取的精神。
清華大學國際處處長、國際學生學者中心主任酈金梁表示,“感知中國·清華印象”項目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認識中國、理解清華的機會,希望大家把握機會,利用兩周的豐富切實的學習和實踐對中國形成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同時廣交朋友、開闊眼界,培養自己成為具有全球勝任力的新一代青年人才。
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所執行主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史志欽帶來題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對世界未來的愿景”(BRI, China’s vision for a future world)的主旨演講,讓同學們對于“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格局產生了新的認知。來自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學生冠廷(Rasmus Winchester Geertsema)表示:“史教授的講座是非常發人深省的。中國的總體崛起,以及 “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論,與荷蘭社會發展歷程產生共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希光帶來的題為“何謂中國?”(What is China?)的主旨演講,則為學生們帶來一場關于中國歷史與傳統的文化盛宴。
“感知中國·清華印象”國際暑期項目迄今已舉辦三屆,均取得圓滿成功。通過主題演講、實地參訪、小組課題討論和文化活動等,學生們得以充分了解清華、體驗中國,有機會探索中國和世界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包括經濟、環境、教育、政治、社會以及文化等各個方面。
部分學生還在走進清華、了解清華、感知清華后,選擇了再次回到清華進行學術上的深造。項目進一步提升了清華大學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了中外學生相知互益的紐帶作用,鞏固了清華大學與多所世界知名高校的伙伴關系,搭建起一座中外青年人交流融合的橋梁。
來源:清華新聞網